欢迎访问北京城市网  今天是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不堪重负的中小学教师,需要的只是“钝感力”吗?



01

在这个快速变化、压力山大的社会里,老师们的心理负担也正随之沉重。有人说,老师们需要的是“钝感力”,但这真的是解决之道吗?

近日,一位23岁的小学女教师的离世,这件事情掀起了多少层浪涛,暴露出了教师群体背后的心酸和无奈。人们的心中充满了惋惜,可同时,也有人指责年轻老师的抗压能力。

于是,就有了那些声音,建议老师们“钝感”一点,也许能更幸福。

真是这样吗?让我们先从这位年轻教师的故事说起。

据悉,她的日常是满满的备课、上课、批改作业,周末加班,平时兼职管理学校媒体账号,各种检查时还要填写繁复的表格。在无休止的工作面前,她感到不堪重负。这样的生活,难道真的能用“钝感”来解决吗?如果我们的老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“看开”,“少计较”,那么这份职业的价值又何在呢?

那么这个社会,是不是真的期待着有钝感力的老师呢?

想象一下,学生面临问题时,我们希望老师们能敏感地发现并负起责任。那些在学生身上发生的恶性事件,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解决得不当,而是因为发现得太晚。如果我们还希望老师对学生的问题“钝感”一点,那结果又会怎样呢?



实际上,人们在谈论老师时,希望他们“负责一点”,但在讨论待遇和晋升时,却又希望老师们“钝感一点”。

这种双标式的评论,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。

北京十一学校的原校长李希贵,他对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。他认为,问题并不在于老师们的“钝感力”,而在于他们的工作量和额外劳动补偿。一个健康的学校生态,需要的是对老师们的鼓励,而不是让他们变得麻木。

他提出的建议,包括金钱激励、晋升机会、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升,这些都能真正激发教师的积极性,增加他们的幸福感。

在这位小学女教师的故事中,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者的沉重,她的离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,还有对教师这一职业困境的深思。老师们,这些坚守教育第一线的勇士们,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“钝感力”,而是一个合理的工作环境,一个认可和鼓励的社会,一个能够让他们以教书育人为荣的时代。

如何在确保教师心理健康的同时,也让他们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和成就感?

显然,这不仅是对教育系统的挑战,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考验。我们不能简单地用“钝感力”来回应老师们的压力和痛苦,而应该深入探讨、全面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。

因为,教育的未来,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。



02

老师,这个职业,似乎被赋予了一种超乎寻常的抗压能力。

按照某些网友的说法,当23岁的女教师陨落在教学的第一线时,是不是应该对她说:“你应该更钝感一些”?

是不是我们的老师们,真的需要装备上这种所谓的“钝感力”,以便在教书育人的路上,少受一点伤害,多一点幸福?

但这种看似解药般的建议,实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,是对现实的一种回避。

我们试图用“钝感”来包装那些真实的、痛苦的、甚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我们忽视了一个事实:教师也是人,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,他们也需要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和成就感。

再看看那些网友的留言,不难发现他们对于老师的期望何其矛盾:

在学生遇到问题时,他们希望老师能够敏锐、负责;但当谈及老师自身的权益时,他们却希望老师“钝感”一些。

难道社会和教育的成熟度,就只能通过欺负和牺牲那些承担教育重任的人来体现吗?



而李希贵,在这个问题上给出的答案:不是“钝感力”,而是尊重、鼓励和制度的改革。

他的建议深得人心,不仅是因为具有实操性,更因为触及了教师内心深处的需求。

实际上,激励性的多样化,补偿性的制度,这些都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刻理解和尊重。

我们不能忘记,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方式,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。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“钝感”的老师,而是一个能够敏感地发现问题、勇于承担责任、在职业中找到幸福的老师。

这样的老师,才能培养出能够面对未来、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学生。

所以,当我们站在十字路口时,我们需要做出选择。是继续推崇那种虚假的“钝感力”,还是真正地去理解教师的需求,去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,去提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感?

毋庸置疑,我们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,影响到我们下一代的成长。



03

可以说在教育的田野上,每一位老师都是辛勤耕耘的农夫,但是他们播撒的不仅是知识的种子,更是文明的未来。

但如今,一种关于“钝感力”的讨论,像一阵旋风,席卷了我们对这个职业的传统认知。钝感力——这个从日本传来的概念,似乎在告诉我们的老师们:

你们的不幸,你们的痛苦,不过是因为你们太敏感,太脆弱。

但教育不应该是一个让人麻木的场所,我们的老师们不应该被迫穿上钝感的铠甲。这位年轻的女教师的悲剧,是否就是因为她不够“钝感”?

当我们把老师的压力归咎为“抗压能力不足”,是否意识到了这背后的不合理要求和不公平待遇?

是的,教师需要抗压能力,需要在波涛汹涌的教育海洋中稳住船只。

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必须对不公和无理成为麻木的旁观者。我们期望老师们能在学生的成长旅途上扮演关键角色,但这绝不等同于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权益视而不见。



我们必须承认,教育的责任重大,涉及到民族的未来。

因此,我们需要的是一群有感知力、有责任感、有担当的教师。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、及时地担起教育责任、深刻地理解学生的老师。

这样的老师,才能真正地成为教育的灵魂工程师。

那么,我们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保护好我们的老师,又如何让他们在这个职业中找到幸福感和成就感?

我们需要行动起来,从制度上给予老师们更多的尊重和保护,从社会文化上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和荣耀,创造一个既能激发老师潜能又能够让他们感到幸福的教育环境。

综上所述,让我们不要再让老师们单独面对压力,不要再要求他们放弃敏感和同情心,不要再对他们说“你需要更钝感一些”。

我们需要的是共同面对问题,共同寻找解决之道,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公正、更加健康、更加充满爱的教育环境。

这是对已经离去的年轻教师的最好纪念,更是对社会和教育,有关未来的承诺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北京城市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