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北京城市网  今天是 2025年02月06日 星期四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

700多年老“小街”焕发青春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

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南北小街区域环境提升工程近日告竣。“这项工程历时近一年。”北京市东城区区委常委、副区长孙扬说,它是东城区在新时代首都核心区治理过程中,坚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响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实践。

朝阳门南、北小街始建于元代,是一条700多年的老街,也是全国以“小街”命名的道路中最长的一条,全长2.8公里,本次改造路段长2.3公里。

此前,伴随城市化进程,小街一度以“宽马路、多车道、大绿地”的形态出现,逐渐与市民需求出现偏离,公共空间局促、车道被侵占、步道被阻隔、环境杂乱等问题凸显。

通过前期深入走访调研,东城区城管委和设计团队发现,居民、商户都盼着小街能回归以人为本,呼唤着一个有序、紧凑、小而美的慢行街区。

“我们的设计理念是,顺应沿线的民生需求和出行方式变化,打破原有的护栏隔离、空间禁锢,加强空间与人联系,让小街更加丰富、紧凑,推动街道从以车为本到健步悦骑的转变。”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名城所主任工程师李明扬说。

改造过程中优化了道路空间布局,小街增加慢行空间,整合形成了一条步道公园带,同时扩大过街等候区、缩短过街距离,提升慢行过街和拐弯的安全性,增强道路两侧的交往联系。公共交通逐渐从以机动车为主向以步行、非机动车为主转变。

此次改造中,将0.99万平方米的封闭绿地调整为1.13万平方米的开放绿地,面积增加12%,建成了“总布拾光”“仓礼园”等口袋公园,为居民提供更多休闲空间。小小公园内,行人驻足,老人遛娃,一派悠闲风光。

小街两侧林立着270余家商户,供应着老城居民的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。此次街区改造,东城区引入了百余家设计团队与商家结对,引导商户用低成本自主升级广告牌匾等品牌形象。

“改造提升后,环境好了,现在生意比以前好,我心情也更好。”小街卤煮店主高俊毅告诉记者,此次改造,他只花了1千多元牌匾升级换新的钱,店外的公共区域台阶改造等都是政府出资。

停车秩序调整也是本次提升改造的重点工作。

在朝阳门南小街大方家胡同西口,新建设立体停车设施,其中地下一层,地上两层。“以前这块地方只能停30多辆车,现在包括地面车位在内,总停车位达100余个,有效承接附近居住停车刚需,居民们都很满意。”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工委副书记、办事处主任黄波说。

朝阳门南小街大方家胡同西口,新建设的立体停车设施解决了周边居民停车难问题。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摄

通过细化交通组织、改善市政设施、完善公共空间、优化街巷建筑立面等方式,朝阳门南北小街区域实现了以人为本、慢行优先、清朗有序,700多年老“小街”重新焕发了青春。(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 沈慧)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北京城市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